首页 > 畅游广河 >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

来源:临夏州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1-15 11:03
字号:
收藏

齐家文化概述

  齐家文化是世界闻名、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遗存,是人类灿烂古文化瑰宝。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考古发现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比马家窑文化的诸类型更为广泛。东起泾、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现已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有350多处,除了齐家坪遗址外,较为典型的有甘肃省广河县阳洼湾遗址,永靖大河庄、秦魏家、张家嘴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遗址,临潭磨沟遗址,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大通上孙家、贵南尕马台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存基本展现了齐家文化的内涵特征、葬制葬俗等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形态、社会性质等多方面内容。

齐家文化内涵丰富,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制陶业及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存。该文化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诞生阶段的生产水平,以及社会急剧变化的状况,对研究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社会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文化博物馆简介

  齐家文化博物馆建成于2007年并实行免费开放,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达89万人(次)以上,2011年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齐家文化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教学实习基地、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田野调研基地。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广河“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将齐家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于2015年3月在广河县新月广场新建齐家文化博物馆,2016年10月正式开馆,占地面积14538平方米,建筑面积510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唯一以齐家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

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齐家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内共设有发现齐家、走进齐家、精彩齐家和辉煌齐家四个展厅,集中展现了齐家文化的总体风貌。

齐家文化博物馆五大器型:

铜器:

齐家文化是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齐家文化时代已有大量的铜器出现,是齐家文化一项很突出的成就。马家窑文化拉开了铜器制作的序幕,至齐家文化已开始进入青铜时代。齐家文化时期的铜器是迄今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铜器,其中我国最早的一面铜镜就出自于齐家坪,被称为“中华第一镜”,当时出土的铜器器物当中还有匕、锤、环等等。这些青铜器的大量出现,表明齐家文化时期已经步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其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中国青铜器的出现,也证明东西方文化之间,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碰撞和交流,并将双方接触、交流的时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器:

齐家制陶业十分发达,陶器不仅品类繁多,而且造型也很独特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陶器是齐家人最为常用的生活器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像这种罐、钵、斗、盉、瓶等都是饮食,贮存用具。还有一类像鬲、甑、斝、巘等都是蒸煮用具。陶质有红陶、黑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陶质细腻,陶色纯正。雕塑艺术在齐家文化中也颇为发达,三足人形器、兽形器、鸟行壶、陶鸽等陶制品,雕刻十分精美,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齐家文化陶器的特色之一。同时,陶器制作注重实用性,素陶多,彩陶少,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舒朗。

玉器: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含义。早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雕琢各种玉器,并将玉器视为财产的象征与神圣的器物。……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时代,北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至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到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都广泛地分布着各种远古玉器,人们将玉雕琢成各种形状,供部落的通神者——巫师和首领使用。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说明,约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可以被称为华夏的‘玉器时代’。玉器中的尺壁、镇圭、牙璋等在古代被誉为“王者之器”,象征权力、地位、财产。

石器:

石器属于齐家文化时期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常见的石器有石刀、石镰、石斧、石锤等等,种类非常多。

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时青铜器、玉器、牙角骨器已经出现,石器作为辅助工具使用,齐家文化是铜石并用时期。

骨器:

骨器的应用出现在齐家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物的骨骼有家养,也有野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骨镞。镞的发现与当时的狩猎经济息息相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兵器。此外,齐家文化时期出现的骨针是当时的生活用品,而且先民们掌握的钻孔技术、磨制技术已经相当纯熟它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蒙昧,进入了文明时代。

齐家坪遗址简介

  齐家坪遗址位于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北纬35°29'56.2",东经103°49'58.8" ,海拔高度1923米),是黄河上游地区以齐家文化为主的一处文化遗存,保护范围15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域32万平方米。齐家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1925年,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列为“六期”文化之首,引起世界轰动。

1945年5月,我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在广河阳洼湾进行考古发掘,根据层位关系,提出甘肃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安特生的历史断代错误。1947年6月,裴文中在广河齐家坪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白石灰住址,并撰写了《甘肃考古报告初稿》。1957年10月,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临洮、临夏、广河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文化遗址44处,其中齐家文化遗址22处。1958年7月和1962年1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曾先后两次进行了复查。

1973年至1975年,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广河县齐家坪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18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牙角骨器、石器和金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其中,发掘出土一面铜镜和一柄铜斧,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器,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中国青铜文化早期时代。1982年州“四有”工作组进行复查。1987年州考古队在二普中进行了复查,曾发现大量的白灰层居住面和灰土堆积层。

    该遗址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址,1963年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排子坪乡撤乡设镇,更名为齐家镇。2007年10月修建齐家坪遗址管理所。2008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齐家坪遗址进行考古勘测,编制完成《齐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4年编制完成《齐家坪遗址保护规划》,该《规划》于2017年底获得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政府审批。

大夏古城简介

  广河县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历史上被称为大夏。大夏古城遗址,位于现广河县城以西的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地理坐标东经103°30′36″,北纬35°28′50″,广通河(古大夏水)贯穿而过,兰郎公路纵横全境。遗址分为上古城与下古城,中间由巴家沟分开。下古城东临寺沟,西到巴家沟,北至棺木山根,南临广通河(夏水),南北宽600米,东西长600米,共约36万平方米;上古城东临巴家沟,西临红壑岘,南北宽600米,东西长1200米,面积72万平方米。上古城有条壕沟,当地群众叫“马壕”,马壕宽约7米,深约4米,长约400米,人工挖掘痕迹明显。寺沟以东至贾家村为“驯马场”。《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制,县十一,大夏。”秦汉时期,广河县已在其版图之内。大夏古城是历史上大夏县的县治所在地,是古代羌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大禹的故里、齐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大禹建立的国家形态。

大夏古城北靠的赵家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聚落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夏古城西面的红壑岘,是中外闻名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从临洮过洮河,经流川到大夏川,过夏水,经大夏古城和红壑岘往西,经东乡县到临夏(古枹罕),经过黄河到西宁,出扁都口,到甘州(张掖),或经日月山和青海湖,进入藏区;另一条,从古枹罕进土门关,进入甘南藏区。历史上的红壑岘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往来的重要驿站。